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频道 > 高效课堂学习资料

高效课堂学习资料

2013年03月02日 20:40:49 来源:原平市第七小学 访问量:343
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比较
 •传统课堂的弊端
1.老师的“一言堂”。老师霸占课堂,生硬地灌输,代替学生思考。学生成了老师的传声筒,脖子上长着老师的脑袋。“满堂灌”、“填鸭式”传统课堂是我们教育的顽疾。
2.学生被动地接受,固步自封,只是知识的接收器。合作探究的能力缺失,表现自我、发展自我的意识被抹杀,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和提升。
3.传统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头脑、双手、眼睛、嘴巴,禁锢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。学生处于“哑巴”状态,只是机械地听,严重缺乏亲身地体验,思维的深度、广度以及语言表达力受到严重制约,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。
4.课堂气氛很沉闷,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地调动,学生的观点没有机会展示、表达,学生和学生之间没有思维的碰撞交流,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,主体地位缺失,学生学习兴趣丧失殆尽,学习效率低下。
5.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木偶,时刻在老师的操纵之下,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无情地扼杀。长此以往,都变成了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。
•高效课堂的优势
1.高效课堂让学生破瓮而出。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,注重了手、脑、口的综合训练。教师由师长”变“学长”,变教为启,变教为帮。
2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。教室不再是老师的“一言堂”,而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、主动成长的乐园。 “教室”变成了“学室”,“讲堂”变成了“学堂”。
3.高效学习小组的建设,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提高了学习效率,小组长扮演着小组学习的领袖、老师的助教两重角色。学习伙伴的相互影响让高效学习成为现实。
4.高效课堂,是生态的课堂,智慧的课堂,人文的课堂。它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,解放学生,让他们自主去学、去做、去体验,真正减轻课业负担;它基于不同起点、不同需求,使学习水平在已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挥;它给学生合作机会,让他们在相同思维层面上碰撞智慧;
5.高效课堂,践行学生合作探究,主动质疑,踊跃展示点评,着力锻造学生的问题意识、提问精神和创新思维,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。
6.高效课堂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,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,实现了情感交融、价值共享,享受到共同创造、共同提升生命价值的快乐,丰富了精神世界,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。
7. “高效课堂”,倡导民主、尊重、平等、宽容、欣赏、和谐、进取等现代理念,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,变学为思,变学为悟,学习成为享受,学习效益大幅提高
问题解答:
1、课改到底是改什么?
李: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认识程度上回答,课改表面上看是改课堂结构,是少讲多学,实质上是改变的教学关系,也就是在学为主体、教为主导的理念下,重构新的教学关系,即变“教中心”为“学中心”,但从本质上来说是改变教育教学思想。一节课究竟看什么?我以为要看到课堂背后的两个支撑,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识,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,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,那么,课改则变成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考验。
2、您多次说过课改是改人,如何理解?
李:当我们说课改是改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时,实际上就是在改造人。然而,很多学校至今还把课改理解成改结构、改方法,当然,改总比不改强,但要真正让课堂完成质变,仅仅靠改“技术”(课堂结构流程、教学方式方法)是无法抵达最终目的的。改人,其实意味着的是教师要敢于转变角色成为“新教师”,那么,能不能完成这个新“角色”是一个考验,如果这个“角色”不改变,说到底仍然完不成课堂的本质变革。
3、教师要完成真正角色的转变,很难。
李:是的。一方面,教师受旧有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的支配,缺少“自我否定”的勇气和智慧;另一方面,应试教育的现实性和功利性让很多教师不敢轻易去改变;同时,传统的教育教学不习惯于“放手”和“信任”学生,唯恐一旦让学生动起来不好管理,不能不承认中国教育缺少一些“人本”情愫和“人文”关怀。但更重要的,我觉得是我们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。
4、为什么说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?
李:教育即“人学”,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首先从儿童出发,或者说,唯有儿童才是真正重要的课程,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,一旦离开了对儿童的研究、认识和发现,则无法称其为教育!长期以来,在应试教育的蛊惑下,我们缺少对学生的尊重、研究、认识、发现,我们一味地研究书本、教法、教学目标等,因为忽视了学生作为“人”的存在,忘记了成人和儿童的差异性,而让教育失却了“人性”,让教学失却了“情感”。我们有太多对学生的强制、要求、替代、包办,而缺少对学生的信任、放手、激励、点燃。教育要回到“人本”、“学本”、“生本”上来,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、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、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,我们必须清楚,无论你的愿望有多么的美好,无论你有多大的能耐,谁都不可能替代、代替儿童的生活和成长。
  其实,当教育一旦回到“学生”和“学习”时,在当下则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挑战,所以我说课改也在书写当下的“新教育学”。
5、教师课改的动力到底是什么?
李:我觉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“教育即信仰”。然而,遗憾的是在一个师德相对缺失的教育时代,要强调教师的教育信仰真的很难。我所主张的“信仰”,其实是一种教育的底线,即“以人为本、尊重生命”,或者通俗地说,教师至少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,努力保全学生的生命,坚决不能逼迫学生去以跳楼来逃避教育!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,尽可能让学生多一点轻松快乐,要敢于“放生”,进而敢于“从油锅里捞孩子”,这显然不是刁难教师吧,而是基本的“人性”使然。
  另一方面,教师要“认识”自己、善待自己。我把教师分为六种角色,但我以为不管是哪种角色,你至少得成为一个“明理”的人,一个甘于强调和炫耀牺牲自己的人,他至少缺乏对自己生活和生命的尊重,哪里有什么“高尚”?如果教师真的理解“以人为本”这四个字,就必须清楚和尊重自己,教师理应享受做“人”和做“教师”的尊严,教师必须作为一个发展者,去唤醒学生、去成就教育、去贡献人类。
 第三,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改革者,这是一个必需条件。否则,他就是逆势而为的人,是在反弹琵琶。
 第四,天降大任,教师要学会担当,而不是抱怨“体制”、寻找借口。
6、教育的问题不是体制的问题吗?
李:我当然知道体制正在制约和束缚着教育的变革。但一味把教育的问题归因于体制,也显然是不负责的。教师其实也是体制的一部分!有什么样的人,便会有什么样的体制,或者说体制的问题是每个人的问题。教师在体制变化相对缓慢时,难道不该有所作为?有时候,还真得学会豪迈点,改不了别人,难道我们还改不了自己?我总是在想,如果每一个教师改了,教育其实也就改了。反之,即便是领导要求改,教师自身不改也是问题呀。现在我们遇到的情况很发人深思,那些区域推进课改的地区,有些教师想尽办法抵抗,而没有推进区域课改的地方,教师们却反过来抱怨领导不改!更何况,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着空间的变化,只是很多人并没感受到而已,乐观一点,我预测在未来三、五年内,中国的教育会重新“洗牌”,它意味着的是一个时代的结束、另一个时代的崛起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7、教师不积极参与课改,可能是怕牺牲升学率吧。
李:理解。但谁说课改会牺牲升学率?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为考试而改变,当然更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的,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,成绩只是课改的副产品。话说回来,即便真的是为了成绩,教师也应该认识到,当以“反学生”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,违背儿童的意志,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规律时,仅仅靠灌输、训练,教师讲、学生记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!在习泳者没见“大海”之前,我们习惯于膜拜“浴缸”,而在“浴缸”里是训练不出索普的,如此而已。
8、为什么不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就不会有好成绩?
李:这很简单。学习是一种“自我”的认识理解经历,是一种“个性化”的情感体验过程,儿童有自己的世界,有自己的视角,有自己的语言编码,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。遵循了儿童的规律,儿童就会乐在其中,主动去学,违背了这个规律,学习则变成了一种被动的任务接受。
 其实,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,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展示欲。满足其好奇心就会有学习发生,进而就会有展示的欲望。当我们讲教育要“从儿童出发”时,实质上就是在提醒教师要从“学习者”的角度,让教育教学体现出“学习”规律,这或许是解决“厌学”问题的最佳良策,一旦学生沉迷于学并体验到学习的“狂欢”时,成绩自然是“副产品”。
9、如何改?教师苦于缺少方法。
李:我承认教师可能缺少具体的方法,但方法的问题有些是观念和认识的问题,教师一旦真的爱学生、心中有学生,那么,他至少会围绕着服务于学和学生来设计教学,这就对了。你要什么方法呢,它考量你是否肯“服务于学”、肯“服务于学生”,你看这又是一个挑战,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服务于学和学生,而恰恰认为学和学生必须“听命于”自己、“服从于”自己。从儿童学习、认识、成长的规律研究学生,这就是方法。至于导学案如何编制、如何分组、如何调动学生、如何评价、如何反馈,我以为这一切的技术和手段都将受制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,我现在不太愿意谈技术,我怕过多谈“术”会误导一部分教师,尽管很多教师热切地希望我多谈点技术。
10、你刚才谈“术”,那么,教师需要什么样的“师道”?
李:我概括为16个字:相信学生、解放学生、利用学生、发展学生。
11、利用学生作何解读?
李:教师全部的教学艺术,实在不是体现在如何讲授上,而是调动学生和利用学生的艺术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观点。教师学会利用学生,前提是必须“认识”学生的价值,我们主张和强调课堂教学“最重要”的资源是学生,不仅是为了突出学生主体,而是为了彻底解决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业水平的永恒困惑,教师再也不要充当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,而是必须能够让学生的学业水平超越教师的原有知识水平,马斯洛晚年曾说过一句话,对我启发很大:在一个身高不足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,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。教师唯有把学习交付学生,并且善于利用学生学生才有超越教师的可能性。
12、教师到底应该在教学中发挥什么作用?
李:千万不要以为课改是“与教师为敌”,但也必须清楚:无限放大教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同样是错误的。教师显然不应该成为知识的“二传手”,而应该充当发动学习的人——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,我以为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作用。我把教师的作用解读成80%是对学习者的引领、点燃、唤醒、激励,20%可算作课堂操作技术。在这里说到一个细节问题,教师应如何做课堂导入?显然,它该能“以情动人”。
13、教师只需要掌握20%的技术,这个技术是什么技术?
李:在高效课堂操作上,我以为教师要掌握的不是“教的技术”而是服务于“学的技术”,而前提是教师必须从“学生”和“学习”出发,前一个是“人”的成长规律,后一个是“学习”的认知规律。围绕着这量大规律,教师要做到五个一:第一,是编制一个导学案;第二: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;第三,构建一个学习组织;第四,组织一个学习流程;第五,明确一个基本任务,即学会不会的。
14、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?
李:这真的是一个世界级命题,但大致说起来,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基本有一个共识,认为教师首先是一个热爱教育和喜欢学生的人,第二,他具有一定的使命感,能担当教育应肩负的伟大意义;第三,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一定的专业知识、技能。但在中国,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纠正一个严重的错误,认为知识水平越高的教师才是好教师,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德行、人性和“人本”教育思想,要“认识”学生,有一定的教学心理学基础,此外才是知识能力和所谓的“教学艺术”。
15、教书育人,这个育人如何理解?
李:应该是育人教书。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,这是教育良知、责任和道德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。育什么样的人?我一直以为教育很简单,但要真正做出高度的确很难。说教育简单,是因为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四个基本概念,即什么样的是好学校,什么样的是好教师,什么样的是好学生,什么样的是好课堂,这四个“好”支撑着新的教育学,尤其是前面的三个“好”,支撑着最好的那个“好学生”。什么是好学生?我认为:第一,身心健康的;第二,敢于担当的;第三,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,如学习力、思维力、合作力、实践力……教育必须满足和服务于社会结构的各种人员(未来公民)的组成,邓小平说教育要“三个面向”,人类学家托马斯说:教育是为一个未知世界培养人才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,教育是“为生活做准备”,杜威说教育即生活,陶行知说“生活即教育”、“社会即学校”、“教学做合一”……等等,不一而足。我喜欢这样的三句话。第一句:教师每天走进教室,首先面对的是人,其次才是课本;第二句:孩子就像玫瑰花蕾,有不同的花期,最迟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;第三句:教师每天走进课堂,都在对世界施加着影响。
16、如何学生不会,教师可以讲吗?
李:我从未不让教师讲,但必须重申教师的讲一定是基于“先学”之后,即“先学后‘交’、然后再‘教’”!这个“交”是指学生之间的“交流”。课堂教学有时候恰恰需要“憋一憋”学生,等他们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,再讲也不迟。
17、课堂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模式?
李:这显然不是问题了,大家早就有了基本的共识,课堂教学需要模式,模式是规定、规则,甚至是规律。百度搜索“模式”一词,解释如下:模式(Pattern)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。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,那就是模式。模式是一种指导,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,有助于你完成任务,有助于你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。高效课堂认为,大凡是好课,一般都有一个共有的基本模式或流程,即自学——展示——反馈。当然,自学是指“自主学习”的简称,它包括独学、对学、群学;展示,即发表、暴露、提升;反馈即教师归纳、提升、拓展。我们高效课堂的五步三查其实也是基于这个基本共性的。
18、课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模式?
李:当我说课堂的背后是两种支撑(教育教学思想和对学生学习、成长方式的认知)时,教师要遵循“学规律”去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,在这个不可挑战的基本原则之下,课堂可以只需要两步,比如25+20,即学生自学(自主学习)25分钟,教师基于学习困惑的解决20分钟;而三步,则应该是20+10+15,即自学20分钟,展示10分钟,反馈15分钟;四步:10+10+10+15,即自学10分钟,展示10分钟,点评10分钟,联系15分钟;五步或者六步也没什么,总之你要遵循“先学”,当然,时间的划分不需要过分僵化,视情况而定,但这个情况必须是“学情”。而不是教师的自我意愿。
19、教无定法,教师如何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?
李:这句话没错,但属于断章取义,不完整,也不严肃,这句话的“完整版”是“教学有法,教无定法,贵在得法”,从“有法”——“无法”——“有法”,是符合了教师的学习、认识和成长规律的,这就像练武术、习书法一样,离开教学的“法度”而放大“无定法”,是不负责任的,也是违反常识的。即便是教师已经“破帖”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艺术,但这个艺术仍然要求有“法度”,就像张旭草书,他仍然有基本的“常识”和“元素”,我们不可以肆意把“胡搞”理解成教学艺术!我们鼓励教师要敢于创新,但必须是基于新课改的基本框架,新课改理念是必须守住的寸土不让的阵地。
20、课改如何推进?
李:就一所学校来讲,课改的推进要走好四步路:第一步,理念变观念;第二步,观念变方法;第三步,方法变文化;第四步,文化变信仰。尤其是第一步,是基础,不能操之过急,前面我已谈过,课改从根本上是“改人”,观念不到位时推进课改,也只能是修修补补做一些改良,课改成败在校长,主体却又是教师。
21、文化和课改又是什么关系?
李:文化是土壤,课堂是果实。我们讲,课改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,也就是这场始于课堂的改革,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育人模式,回到“三本”(人本、学本、生本)上重塑新学校、新教育,而新学校、新教育需要新文化作为支撑。从“人本”理念出发,教育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,也就是教育不应该被理解成“控制”,而恰恰是放手和点燃。我可以这样说,学校文化一旦陷入“控制”时,那学生不可能有主体地位,学校也便很难让学生有“生命狂欢感”,思想观念的不同,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形态,造就不同的教育结果。我们主张,学校的一切文化都应该是“儿童的文化”,具有儿童的特点,充满着童心、童真和童趣。我的建议是小学阶段,文化应突出三大主题词:童话的、自然的、人性的,围绕着三大主题词去构建儿童的课程、活动、教学;初中三大主题词是自主的、自然的、人性的;高中的三大主题词是自主的、自然的、思想的。
22、为什么一个教师可以同时上4个班的课?
李:这有什么奇怪的?当学生学会了自主、拥有着必需的学习力并开始享受学习时,他实际上是不需要老师来设计自己的学习的。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,当学会使筷子时,是不需要有人来喂饭的,问题是,我们必须敢于把学习交付学生,并注重学生学习力的培养。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、河南卫辉高中、陕西宜川中学等等,早就一个教师同时上N个班的课了,当然我不否认这样的课堂存在很多问题,但尝试总有意义,怕的是拒绝尝试。如果敢,一个教师可以同步上10个班的课,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,再差难道还会比应试教育的课堂更糟糕?
23、教师这个职业能否找到自己的幸福?
李:教育必须对教师负责,让教师找到尊严感、幸福感,前面也谈到教育的“人本”首先包含的是尊重教师。教师要成为一个积极的人、发展的人、热爱生命的人、敢于负责的人,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超越传统的教育勇气,成为一个“课改人”,在今天,我可以这样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必然是参与课改的教师,这是一条底线。离开了这个底线,则很难找到自己的幸福。教师要明白,唯有通过“发展学生”,才可以“成就自己”,而绝对不是“牺牲学生、成就自己”,这是很不道德的。
什么样课的是好课
   前提是必须先理清好课的标准是什么。
   我以为好课都有共性,有相同的DNA:
  ◆学生的课:是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,它相对应的是“教”的课、“教师”的课。
  ◆动静结合的课:好课首先提倡要敢于让学生动起来,让课堂实现“知识的超市、生命的狂欢”,“动”包括三动,即身动、心动、身动。当然,好的课堂一定不是追求一味的“动”,该静时需静,比如独学环节就须静、整理学案要须静。
  ◆注重展示的课堂:好奇心、展示欲是儿童的两大天性。展示即发表、展示即暴露、展示即提升。展示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“金钥匙”,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强调展示的技巧,把展示分为大展示与小展示两种,即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称为“小展示”,教师依据学情,组织反馈称为“大展示”,因而,小展示是展“对”,大展示是展“错”,要做到小展示与大展示有机结合,全体都会的问题不要展示,全体不会的问题也不要展示。展示过程中还要强调展示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、现场生成。
  ◆遵循流程要求:好的课堂必然是突出“学”的课堂,遵循“学生主体、教师主导”的新课改理念,主张少讲多学、先“学”后“交”再“教”,按照这样的基本理念设计,好的课堂基本流程符合自学——展示——反馈三步。从“自学”开始(自学即自主学习的简称,包括独学、对学、群学,合起来称为自学),然后以“展示”暴露学情,最后教师根据学情组织“反馈”。
  ◆师生相长的课堂:好课比如是师生相长,兵教兵、兵教官,兵兵合作、官兵相长。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再充当知识的“二传手”,而是一个点燃、发动学习的人,更是一个学习者,是“平等中的首席”。
  ◆注重情感的课堂:学生的生命是由N个45分钟组成的,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就意味着关注情感需求,关注生命的成长方式。课堂幸福指数、学习能力远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!
如何评课?
   叶澜教授曾经有个五条,简称“叶五条”:
     ——有意义、有效率、生成性、常态性、有待完善。
  高效课堂也有一个评课五条,有人称之为“李炳亭五条”,简称“李五条”。
  李五条是——
◆看状态:是基于常识的判断,主要通过看动作、听声音、察表情来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。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,其实凡有一定教学常识的人,通过这三点都能做出基本判断。
◆看参与:通过具体量化来统计课堂参与度。我们主张参与是学习发生的最重要前提,要求是教师在课堂上统计到组,而组长负责统计到组内成员。以此作为小组和个人课堂评价的一项内容。
◆看流程:流程即效益。高效课堂认为,好的课堂一般都具有基本的流程,这个流程是基于“学”而不是基于“教”,从学习的认识规律出发,要求少讲多学,先“学”后“交”再“教”,在这个基本理念下,课堂要符合三步流程,即自学——展示——反馈。
◆看效果:从使然目标的角度,先要“学会”,然后是“会学”,也就是追求既要学会知识,更要生成能力。看效益,包含着要努力在单位时间内使课堂有效率、效益、效能,体现出高效课堂要求的立体式、快节奏、大容量。但课堂追求的“三个效”,一定是拒绝应试教育的机械性灌输、训练,而是通过“三个度”的达成来实现的,即自主程度、合作效度、探究深度。自主程度通过自学时间量化、合作效度通过组内学习成果量化、探究深度通过组内质疑问题量化来完成。
◆看师德:课堂是一个生命场,它是通过师生合作、共同发展来达成的,教师的基本作用和价值应体现在放手学、策动学、组织学、点拨学、反馈学上。
以上5条,每一条20分。当然,建议“李五条”最好是“放权”给学生。
新课堂的标准
 1、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,而是通过“超市”形式,任由学生选择。“知识的超市”的隐喻是,课堂要具有三个特性:自主性、丰富性、选择性;
 2、课堂的价值体现出从“知识”到“生命”的质的关注。“生命的狂欢”的隐喻是,课堂要具有三大自主特质:主动性、生动性、生成性;
 3、学生的课或者自主学习的课,而不是教是课、教师为中心的课;
 4、课堂是一种生生、师生交互并共同作用的“合作”过程,因而课堂应该是一个工作“场”,当我们把好学校解读成是“一方池塘”时,那么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富有生机的“水洼”;
 5、课堂是一种“个体”的内心思想、感情、心理需要,因而课堂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,甚至我会把学习描述成“一件个体的隐私”,教师要敢于“捍卫学习隐私”;
 6、课堂终究是一种“人学”文化的真实体现,因而它应有平等、自由、民主氛围;人与人,相互包容、倾听、接纳……
 7、要基于师生共同体和一切学习共同体(对子、小组、班级)的健康、持久、良性的发展,教师必须解决师生发展的冲突,明确“通过发展学生”,从而“成就自己”的价值观;
8、有从学习规律出发的科学的教学流程:自学(自主学习的简称)——展示——反馈;
9、符合“先学后‘教’”思想:教师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对学习环境的营造、学习条件的创设上,所谓课堂主导,应体现在对学习困惑的“点化”、点拨上,因而课堂应遵循“先学后‘交’”的思想,这个“交”就是“主导”,而不是“教”;
10、动静结合的课。好的课堂是生命的体现,动和静都是生命的形态。
“新学生”的标准
“新学生”的标准,是基于对教育目的和期望的判断。如果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,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,那么,“新学生”就代表着“新人类”,他们“族群”和数量的多少决定着“未来世界”的性质和品质。
 1、新学生需具有终极使命感,放眼世界,他是“地球村”里的公民;
 2、要敢于担当,对国家和人类负责,对社会和家人负责,对自己和自然负责;
 3、身心健康,热爱生活、珍惜生命;
 4、善于学习,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;
 5、有自信、有毅力、有意志;
 6、会反思、敢质疑、善沟通;
 7、具有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;
 8、有契约精神;
 9、现实的理想主义者;
 10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:如知识能力、学习能力、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、合作能力等。
  解读: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,当我们把好学生定义为“成绩”优秀、循规蹈矩、遵守纪律、老实听话时,教育就昭示着离“人”越来越远了。如果回到“人本”价值观上思考,学生首先是一个“独立”于一切目的之外的人,因而工具教育显然是“反人”的;其次,传统的以控制为手段的教育,显然是对个性的剿灭;再其次,学生又是个“个体”,他需要拥有属于“自己的”东西;而学校作为一个“群体”概念,则又需要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与担当。
  最近胡锦涛同志由这样一段讲话,对于我们明确好学生标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。他说:“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天下标准答案,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、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,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,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”。温家宝同志也曾说过:“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,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,培养学习思考能力。”
  在《中国教师报》的“四新”教育学里,我们认为“新学生”首先应身心健康,其次要敢于担当,再其次是要具备一定的学习、实践、创新、合作等基本能力。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教育的“三个面向”,要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人,“新学生”标准的提出,是基于教育现实背景下的新时代、新任务、新内容。
“新教师”的标准
“新教师”显然不只是一个知识的“二传手”,不是课堂里的警察、法官,学生也不是小偷和犯案者,甚至教师都不是设计师,学生也不是施工者。他应该扮演四个者:一是教育专业者;二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;三是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;四是信念的传播者:
 1、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,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心灵进化;现阶段,必须敢于投身课改、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,做一个教育使命的担当者。
 2、教师要成为一个信仰者,服务社会、奉献教育、热爱学生;
 3、做一个合格的专业者,应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,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,也就是基于“人本”的对学生的尊重、研究、认识;教师专业化水平,主要取决于对“教育学”、“心理学”的研究,要具备学科知识“心理学化”的能力;教师必须清楚,教学不是灌输和表演,从“教中心”到“学中心”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,而且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、高度;
 4、必须“认识”学生,一切“从儿童出发”;
 5、捍卫学生主体,保卫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,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;
 6、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,理解和宽容学生,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,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营造一个温暖、自然、信任的场所;
 7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,不可越权、盛气凌人甚至总扮演某种权威;
 8、不随意布置作业,不侵占学生的生活隐私;
 9、激励和奖励学生,带给儿童快乐;
10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,成就学生、发展自己;
  解读:我们一直不厌其烦地倡导教育必须是基于对人的“信仰”。从狭义的教育学角度,这个信仰应该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“遵顺”,是“以人为本、尊重生命”。在《中国教师报》自己的“教育学”里,我们用“四新”概念,承载这样的教育认识。
新学校的标准
1、教育即“人学”:富有人性,以人为本,尊重生命;
2、以儿童为课题:立足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;德智体美全面发展;
3、有一名从来不自诩为“教育家”的校长和一支热爱学生的教师团队;
4、不是应试名校,甚至不一定有很高的升学率;不是硬件名校,甚至不一定是重点学校;
5、有文化,但文化一定不是控制和专政;尊重差异、注重过程,淡化竞争、崇尚合作;
6、不抢生源、不挖“名师”,善待每一名师生,维护教育公平;
7、崇尚学生主体和自然成长,准许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;
8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样的学校生活;
9、是一个让师生在精神及身体上感到安全而愉悦的场所;
10、有良好的教学关系,平等的师生关系;重视教学,更重视对学生的研究,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和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收获。
解读:好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?升学率高、大楼林立、绿草如茵的学校就一定是好学校吗?我们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?《中国教师报》就曾提出“好学校是一方池塘”,这个借喻来自于梭罗《种子的信仰》里的一段话: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,很快就会有水鸟、两栖动物及各种鱼,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,如百合等等,你一旦挖好池塘,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。相对传统名校,这里的“池塘”,是一个教育的环境生态概念,要求学校首先是平等、和谐的包容、接纳、尊重每一个学生。这很不简单,当传统的“教育学”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学校评价的几级指标时,我们有可能真的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渴望,忘记了教育正在以愈加高尚的名义对生命施以暴行,学校教育必须对生命负责,这是一道再也不可逾越的底线。因为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任何升学率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的。如果连“人”都不在了,那么,一切和“人”相关的也就魂飞湮灭了。
 新教师、新课堂、新学校、新学生。而关键在新教师、核心在新课堂,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,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,唯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。“新教师”显然不是指新入职的教师,而是指具备“三观”的教师,实际上它和教师的工作年限、学历、年龄、性别甚至知识水平都关联不大,所谓“三观”,我们的解读是:1、教育观:教育即“人学”,是“从儿童出发”的对学生的尊重、发现、认识、接纳、包容;2、教学观:以“学中心”来围绕学、设计学、服务学;3、学生观:相信学生、解放学生、利用学生、发展学生;学生是“第一”教学资源;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(自主学习的简称)。

 按照教育部新近颁布的“教师专业标准试行”条例,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理念即学生为本、师德为先、能力为重、终身学习,“四新”在内涵发展、教师评价和教育价值指向上完全符合条例要求。

编辑:郝振武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原平市平安小学校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原平市平安小学校版权
所有
联系地址:山西省原平市平安小学校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